深圳却反其道而行,包括东莞和广州珠江湾,更适合其他各类科技企业。深圳拥有腾讯、迅雷、YY和唯品会等互联网企业,它们主打电商、娱乐和平台。还有华为、中兴、OPPO、魅族、普联技术、莱宝高科、华星光电、德赛电池、欣旺达、长盈精密等一批手机行业,以及硬件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另外深圳还拥有以比亚迪为主,一系列新能源和智能硬件企业。深圳远离政治,商业氛围远远浓于政治,IT硬件,移动互联网和新能源车得以顺利发展。 但深圳再好,还是有一块短板,并且需要十年以上时间才能补齐,那就是高等教育。 深圳目前也采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一是自建大学,另一方面是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疯狂合作。自建大学,投入大周期长,,而引入知名高校,几乎可以直接带来优质教育资源,也成为深圳教育系统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2016年10月,深圳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目标是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到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与目前相比,相当于10年内翻倍。根据2015年统计公报,深圳高校数量为12所,在校生约9.01万人,处于15个副省级城市末尾,实在是很尴尬。 自建大学品牌,产生的社会认可度、学术研究能力和生源等影响,需要很长周期才能体现。引进名校,快速树立深圳高校品牌的同时,也挤压了其自建大学的空间,尤其是财政预算依赖严重的部分大学。另外对于本科教育阶段,目前在深圳招收本科的高校,基本只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哈工大。高考招生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一旦知名高校的深圳校区开始招收本科生,肯定会与本部分流,触及到本部校区生源和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华南地区广州高等教育积累的底蕴和优势,短期是深圳无法企及的。 好在深圳引进名校时,充分考虑自身产业发展的主要需求。在深圳设立校区的高校,基本以金融、制造、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等实战学科居多。清华伯克利深圳研究院,目前设立了三个研究中心,专业分别是环境可续与新能源、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以及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则开设生命健康、信息科学、现金制造和社会管理。学科精准地匹配了深圳的产业发展,毕业生会越来越多地选择留在深圳,实现高校与产业互补。相关数据也在转好,深圳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统计,深圳大学城硕博研究生就业“留深率”整体逐年上升。其中,哈工大最近三年“留深率”超过60%;北大2015年“留深率”首次排名第一并超过北京,2016年仍保持第一并进一步提高至32.75%;清华2016年毕业生“留深率”为16%,是历年最高。 我最看好的新区,是粤广澳大湾区,是中国最市场化的地区,既有创新,也有文化,更有国际接轨的高端服务业,而深圳是富裕之区,也是产业创新绝佳之地,要注意的是,绝不能重走香港被房地产拖垮的老路。 随着广州、深圳两座城市的不断发展,争夺资源、给予政策和衰落崛起等词汇将退出舞台,两者会越来越趋向于分工明确,协同发展,广州依旧是中国最大商贸中心,而深圳主导科技创新,珠三角城市群卫星城发力、粤港澳经济区、科教文化与创新随后跟上,广州深圳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想象空间很大,打造世界级城市。 今天,林州重机回应我们前几天的文章称,“文章有误导投资者的嫌疑,文中表述与事实不符,我公司将持续关注本事件的后续发展,适时对本事件做出回应。” 真实情况是,看过文章的读者都知道,我们只是在分析了林州重机财务报表后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毛利率大起大落、公司保理业务、公司债务压力等,希望公司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解释。 文章中,我们所用财务数据均来自公司各个年度的财务报告,行业数据来自wind资讯金融终端,因此理论上数据不会出错。 我们期待林州重机就这些疑问做出回应,让投资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 最后,文章发出后,檀香们纷纷在后台留言,也反映了读者对这家公司了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