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才短缺 难成大事 宋 嵩绘 编者的话: 每逢世界杯年,中国球迷都比较纠结,2014年也不例外。即便没有世界杯,中国球迷的日子也一直过得不畅快。俱乐部“欠薪门”乱象,发生在这一年;各级国字号球队积弱不振,也发生在这一年。中国体育圈里影响最大、形象最糟的足球,缺的不只是说得过去的成绩,缺的更是拿得出手的足球基础。 状态再差总要调整,起点再低也要前行。下决心把足球事业搞上去,是所有中国球迷的共同愿望。为了摸清中国足球的家底,理清阻碍足球发展的症结,找寻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路径,本报记者历时3个月走访了体育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各方人士,就足球从青少年抓起等问题展开采访、研讨、座谈,现整理出“筑梦足球2014”系列报道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作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体育项目,足球在中国却处于最尴尬的境地。 这种尴尬来源于国足战绩屡创新低、来源于球员素质频破底线、来源于足协权威日渐流失、来源于足球生态积重难返…… 没有足球形象的止跌回升,没有足球氛围的止寒回暖,中国足球很难摆脱负面新闻缠身的窘境。甚至可以说,如果足球这块短板无法补齐,中国体育也就始终找不到体育强国的底气。 成绩不佳、斗志不旺、作风虚浮、陋习成堆,这些顽疾的确容易使中国足球迷失方向,但真正让中国足球走向沉沦的却是足球人才的青黄不接、难以为继。 “13亿多人选不出11个人踢球”之痛 每到世界杯赛期间,中国球迷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面对如火如荼的世界杯赛场,面对中国队长期缺席的尴尬现实,无数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13亿多人选不出11个人踢球?” 看似难以回答的诘问中,饱含着种种期待与无奈。泱泱大国,居然只能长期扮演世界杯赛的看客,人们提出这样的诘问并不过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地位稳固的体育大国,为什么在足球项目上无法拿出像样的成绩、为什么难以看到足球提升水平的希望?无数次悲伤的记忆已经足以证明现实的残酷:这样一个大国还真就选不出一支像模像样的队伍在世界杯赛场上给国人带来荣耀与惊喜。 自然人口并不等同于足球人口,,这是无需解释的道理。13亿人口固然数量惊人,但我国又有多少足球人口能够摆上台面?没有浓厚的足球氛围、没有充足的足球场地、没有成熟的足球文化,却想拥有一支国际公认的高水平球队,基本上等同于痴心妄想。 足球氛围的形成,和社情民俗相关、和政策导向相关、和历史积淀相关,这不是中国足协担当得了的,更不是俱乐部和球员担当得了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把对足球发展氛围不佳的恼怒发泄到中国足协、俱乐部和球员身上;足球场地的兴建,和财政投入相关、和社会支持相关、和地方重视相关,这不是一个单位、一个个体就能实施得了的,但这并不影响一些单位与个人在规划、建设、使用足球场地的过程中体现价值、发挥作用;足球文化的养成,和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相关、和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相关、和细心呵护点滴行动相关,这不是仅凭热情大力推广就能达到目的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认清形势找准路径朝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 谈及国家队的人才输送问题,山东鲁能泰山足球学校常务副校长赵民的感悟颇具代表性:“十几年来,我们为各级职业联赛输送了130多名职业球员,为各级国家队输送了158名队员,但如果谈及输送具备国际水平的球员,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 “联赛红火无助于足球水平提高”之惑 国足的水平每况愈下,乃至现在同昔日弱旅泰国队打比赛,都已没了必胜的把握和信心。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搞了二十几年的足球职业联赛似乎并没有一路走低,时不时还有一票难求的情景出现。两相对比,足球圈内外都有人在反思:难道联赛的红火与国家队提高水平毫无关联? 事实早已给出了答案,尽管这样的答案充满了荒谬感:早在足球搞职业化改革之前,国足尽管整体水平不尽如人意,但在亚洲还是可以踢一踢的,而当时的国足也不乏一些因关键赛事表现尚可而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球员;足球职业化改革之后,国足虽然也有2002年闯进韩日世界杯决赛圈的亮点闪现,但绝大部分时间却在令人绝望地沉沦,非但成绩差到不忍直视,就连偶有勉强拿得出手的球员,也大多仰仗原来在专业队打下的底子延续余威。情急之下,重走以往专业队培训路径的声音也再度响起。由此引发的发展路径之争,不排除短期想出好成绩的功利心理,更多则是对现有俱乐部青训体系的失望与无奈。 足球职业化改革所带来的改变似乎也在印证大家越来越强烈的担忧:早期被媒体热捧的足球职业化改革实质上等同于将足球项目孤零零地抛向市场,在大多数俱乐部仅有精力维系一线队伍运转的情况下,各省区市体育局已经甩包袱般将业余体校这条培训人才的路径快速废掉。职业化改革初始,人们在盲目为足球入市高唱赞歌、社会上各种游资也在快速流动,种种欲望与贪婪推动了5000家足球学校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但这些足校骗钱的骗钱、跑路的跑路,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不到20家。从足校数目的变迁,不难看出足球后备人才储备的变化。而更深远的影响则在于,失控和泡沫般的足球培训热潮给中国足球带来的是难以逆转的病痛与伤害。 天津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白国胜就此直言不讳地说:“1992年红山口会议将足球推向职业化后,好多事情没有衔接上。过去的一种想法是足球职业化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就不管了,俱乐部又要抓一线队伍又要抓梯队,现在看来并不现实”。体育主管部门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自2009年山东全运会开始设置U16、U20两个组别的足球赛事,试图以全运会杠杆撬动各省区市体育局对足球后备人才队伍的投入与管理。尽管此举存在制度设计的天然缺陷且逐渐演化为体育局将后备队伍放到俱乐部培养,但毕竟也还算固化了一种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途径。 “发展足球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之思 发展中国足球,人们急于看到的是国足早日出成绩。于是,足协采取的办法是频繁高薪聘请教练,但走马灯般换教练非但对球队提高水平于事无补,反倒积攒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 发展中国足球,最靠谱的办法还是要从青少年抓起。因为没有浓厚的氛围、牢固的根基做保障,再炫目的繁荣假象终会成为昙花一现的道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