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免费单机页游 > “筑梦足球2014”之一:人才短缺难成大事(2)

“筑梦足球2014”之一:人才短缺难成大事(2)

发布时间:2020-11-12 04:09内容来源:9dwl.com 点击:

  对于中国足球发展的窘境,业内人士早就心知肚明。天津泰达足球学校校长沈胜明回忆:“泰达足校2000年成立,当年招生第一批,1985—1986年龄段像毛彪、蒿俊闵等,这一批当时选材在天津市范围内有100—200人。以后逐年减少,下一批变成80多人。到1990—1991年龄段只剩下三五十人。我们经历过那段衰竭过程,如果说2000年是顶峰,然后就一年不如一年。到1991—1992年龄段选材时甚至只有20多个孩子,连‘小胖墩’都算。后来天津市搞校园足球,近几年有点好转,我们现在要组建2001—2002年龄段队伍,大名单有56人,基本本土化,有点反弹的趋势。”

  天津泰达足球学校的生源变化,可以视作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变迁的一个缩影。道理很简单,在适龄青少年中没有一定数量的好苗子可供挑选,随后的工序不管多么合理也难锻造好产品。更何况,依靠我国当前的俱乐部青训体系,要覆盖面没有覆盖面,要精细化没有精细化,要成材率没有成材率,俱乐部与国家队还“各有所需”,没有办法拧成一股绳。基于这样的发展现状,又怎么能奢望国足取得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成绩呢?

  自2009年开始,校园足球逐步得到重视,但几年来的努力只能说是发展局面略有改观,谈及收获却并不尽如人意。当前,校园足球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推进力度大为改观,但最终的成效如何,恐怕还要取决于孩子的接受程度、师资的匹配程度、赛事体系的科学设计以及家庭与社会的勉力支撑。

  说到底,想让足球从青少年抓起,涉及到的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这项基础性工作的过程中,校园足球是一个必要抓手、但远不是全部,而在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体系搭建、各方协同的比较中,后者的复杂程度要远远超过前者。而以往历次推出的扩大中国足球发展基础尝试也已证明:足球从青少年抓起势在必行,但任重道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